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4级人才培养计划(民语言)
学院:管理学院
专业名称: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(专业代码:070503)
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、知识、技能,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训练,立足于宏观、中观区域、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,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、教学、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符合型专业人才。
培养要求
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,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。接受应用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,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、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。
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:
(1)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、应用前景,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,环境科学、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,了解城市规划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,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、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。
(2)掌握人文地理、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、具有较熟练的遥感、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,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、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,具有分析、归纳、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。
(3)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科学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;
(4)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,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;
(5)熟练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务的各种技能与技巧、相关的调查、评价及统计方法,具备设计、执行、规划、开拓、调研、协调、评估、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;
(6)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、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;
(7)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;
(8)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。
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
主干学科:地理学、城乡规划
主要课程:自然地理学、经济地理学、人文地理学、资源环境经济学、城市地理学、城市规划、地理信息系统、环境规划与管理、管理学原理、经济学等
主要实践教学环节
包括军事技能训练、劳动技能训练、专业综合能力测试、专业文献综述训练、课程实验、教学综合实习、社会实践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面。
学制和修业年限:学制4年,修业年限3-6年,最长学习年限包括休学期。
授予学位:符合学位授予有关规定,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。
毕业额定学分
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6.5,其中必修课学分为97.5,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学分为8,专业类任意选修课学分12,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38(不含必修课程实习学分),公共选修课学分为4学分,综合教育课程17学分。
课程分类学时学分统计
课程分类学时学分统计表
课程 项类别 目 | 必修课 | 选修课 | 合计 | |||||
公共课 | 普通 基础课 | 专业 基础课 | 专业课 | 专业限 选课 | 专业 选修课 | 公共 选修课 | ||
学时 | 318 | 240 | 792 | 292 | 154 | 210 | 80 | 2086 |
最低额定学分 | 21 | 12.5 | 45 | 17 | 9 | 12 | 4 | 120.5 |
课程比例(%) | 15.24 | 11.51 | 37.97 | 14.00 | 7.38 | 10.07 | 3.84 | 100 |
实践教学环节安排
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
课程类别 | 课程编号 | 实践教学环节类别 | 内容 | 周数 | 学分 | 学期 | 地点 | 备注 |
实践教学 | 课程实习 | 自然地理学实习 | 1 | 1 | 4 | 校外 | ||
课程实习 | 遥感实习 | 1 | 1 | 6 | 校内外 | |||
课程实习 | 地图学实习 | 1 | 1 | 6 | 校内外 | |||
课程实习 | 测量学实习 | 2 | 2 | 6 | 校内 | |||
课程实习 | 村镇规划与设计 | 2 | 2 | 8 | 校内外 | 校外1天 | ||
课程实习 |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| 2 | 2 | 8 | 校内外 | |||
专业实习 | 城乡规划综合实习 | 12 | 12 | 8-9 | 校外 | 第8学期2周,暑期6周,第9学期4周 | ||
专业文献综述 | 专业文献综述 | 2 | 1 | 9 | 校内 | |||
毕业实习 | 毕业实习 | 8 | 8 | 10 | 校外 | |||
毕业论文 | 毕业论文、答辩 | 8 | 8 | 10 | 校内 | |||
合计 | 39 | 38 | ||||||
必修课程实验总学时 | 242H | 12 | 学分已记入相应必修课程 |
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
必修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
课程 类别 | 课程名称 | 学时 | 学分 | 其中:实验 | 学期 | 备注 | |
学时 | 学分 | ||||||
公共课 |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| 30 | 2 | 4 | |||
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津基础 | 44 | 3 | 4 | ||||
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| 66 | 6 | 5 | |||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| 42 | 3 | 6 | ||||
体育(3) | 28 | 1.5 | 3 | ||||
体育(4) | 34 | 1.5 | 4 | ||||
Python程序设计导论 | 74 | 4 | 74 | 4 | 3 | ||
普通基础课 | 高等数学Ⅰ(1) | 56 | 2.5 | 3 | |||
高等数学Ⅰ(2) | 60 | 3.5 | 4 | ||||
工程数学Ⅰ | 90 | 4.5 | 5 | ||||
办公自动化技术及应用 | 34 | 2 | 34 | 2 | 4 | ||
专业基础课 | 专业汉语(1) | 60 | 3.5 | 3 | |||
专业汉语(2) | 60 | 3.5 | 4 | ||||
管理学原理 | 52 | 3 | 3 | ||||
城市社会学 | 34 | 2 | 3 | ||||
建筑学概论 | 34 | 2 | 3 | ||||
经济学 | 52 | 3 | 4 | ||||
自然地理学 | 52 | 3 | 4 | ||||
城市生态学 | 34 | 2 | 5 | ||||
人文地理学 | 52 | 3 | 5 | ||||
应用统计学 | 52 | 2 | 8 | 0.5 | 5 | ||
测量学 | 68 | 4 | 18 | 1 | 6 | ||
遥感概论 | 34 | 2 | 6 | ||||
经济地理学 | 52 | 3 | 6 | ||||
地图学 | 52 | 3 | 6 | ||||
城市地理学 | 52 | 3 | 7 | ||||
地理信息系统 | 52 | 3 | 16 | 1 | 7 |
专业课 | 城市规划 | 68 | 4 | 7 | |||
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| 52 | 3 | 7 | ||||
环境规划与管理 | 52 | 3 | 8 | ||||
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| 34 | 2 | 8 | ||||
计量地理学 | 52 | 3 | 8 | 0.5 | 8 | ||
区域分析与规划 | 34 | 2 | 9 | ||||
专业限定选修课 | 旅游规划与设计 | 34 | 2 | 7 | 最低额定 9学分 | ||
村镇规划 | 34 | 2 | 8 | ||||
景观规划与设计 | 34 | 2 | 8 | 0.5 | 8 | ||
城市规划专题 | 52 | 3 | 8 | 0.5 | 8 | ||
任意选修课 | 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 | 20 | 1 | 5 | 最低额定 12学分 | ||
计算机制图(CAD、PS) | 34 | 2 | 34 | 2 | 5 | ||
计算机辅助设计(PS、3DMAX) | 34 | 2 | 34 | 2 | 6 | ||
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| 52 | 3 | 7 | ||||
专业文献检索 | 6 | 0.5 | 8 | ||||
资源环境经济学 | 34 | 2 | 9 | ||||
公文写作 | 20 | 1 | 9 | ||||
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| 10 | 0.5 | 9 | ||||
公共选修课 | 应修4学分 |
综合教育课程安排
综合教育课程安排表
课程类别 | 课程 编号 | 课程名称 | 周数 学时 | 学分 | 时间安排(学期) | 开课单位 | 备注 | ||
综合教育课程 | 思想政治活动 | 800005 | 入学教育 | 0.5周 | 0.5 | 1 | 学生工作处、各教学单位 | 必修 | |
800001 | 军事训练、军事与国防教育 | 2.5周 | 1 | 1 | 校内 | 必修 | |||
800002 | 劳动 | 公益劳动 | 1周 | 2 | 3、4 | 校内 | 必修 | ||
支农劳动 | 3周 | 5 | 校外 | 必修 | |||||
800003 | 大学生社会实践(含社会志愿者工作) | 3周 | 1 | 6 | 校团委组织 | 必修 | |||
843006 | 形势与政策教育一 | 16学时 | 1 | 3 | 思政部、学生处组织实施 | 必修 | |||
843007 | 形势与政策教育二 | 16学时 | 1 | 6 | 思政部、学生处组织实施 | 必修 | |||
800006 |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| 20学时 | 1 | 6 | 教务处、学生处组织实施 | 必修 | |||
800008 |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| 20学时 | 1 | 9 | 教务处、学生处组织实施 | 必修 | |||
800007 | 毕业教育与鉴定 | 1周 | 0.5 | 10 | 学生工作处、各教学单位 | 必修 | |||
合计 | 9 | ||||||||
综合素质培养活动 | 学生参加校级以上(含校级)各类科技活动、学科竞赛、文体竞赛,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、公益活动、支农劳动获奖,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,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,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、学术论文,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,取得成绩者,由学校认可并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学分,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(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),详细要求按照《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》执行。 |
各学期教学工作量分配
学期教学工作量分配表
学期 | 1、课堂教学 (总学时) | 2、实践教学 | 3、实际教学周数(去除军训、拾花、节假日、实习周数、实验周数) | 4、教学周平均学时=1/3 | |
学时 | 周数 | ||||
1 | |||||
2 | |||||
3 | 338 | 74 | 17 | 20 | |
4 | 366 | 34 | 1 | 16 | 23 |
5 | 348 | 42 | 14 | 25 | |
6 | 282 | 52 | 4 | 13 | 22 |
7 | 310 | 16 | 0 | 17 | 18 |
8 | 264 | 24 | 6 | 11 | 24 |
9 | 98 | 4 | 13 | 8 | |
10 | 16 | ||||
合计 | 2006 | 242 | 31 |
备注:课堂教学总学时中不包含公共选修课80学时。实践教学周数不包括寒暑假实习周数。实际教学周数中扣除考试周2周。